贼是什么意思| ng是什么单位| 什么是紫河车| 珠胎暗结是什么意思| av是什么意思| 鼻子流清水是什么原因| 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挂什么科| 郑州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傍大款是什么意思| 椎间盘突出挂什么科| 送礼送什么好|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 为什么痣上面会长毛| b2b是什么意思| 1990属马佩戴什么最佳| 脆皮鸭什么意思| 冰藤席是什么材质| 钙片吃多了有什么副作用| 小说be是什么意思| 2017年什么年| 糊精是什么| 梦见自己洗衣服是什么意思| 欧米茄算什么档次| 赤茯苓又叫什么| 蔑视是什么意思| 熬夜吃什么维生素| 紫苏叶有什么功效| 看心理医生挂什么科| 薄如蝉翼是什么意思| 咽喉痒干咳吃什么药| 59岁生日有什么讲究| 内裤发黄是什么原因呢| 异丙嗪又叫什么名| 死精吃什么能调理成活精| 乳腺增生吃什么药| 胃不好适合吃什么食物| 门槛费是什么意思| 7月17日是什么日子| 女生下面长什么样| 血药浓度是什么意思| 汗蒸和桑拿有什么区别| 反刍是什么意思| 撤退性出血是什么颜色| 孕妇适合喝什么汤| 心脏房颤是什么原因| 青钱柳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cream什么意思| 打完耳洞不能吃什么| 嵌体是什么| 吃山竹有什么好处| 士字五行属什么| 微信为什么发不了视频| 荷兰猪吃什么| 脚掌麻木是什么原因| 小海绵的真名叫什么| 饭前饭后吃药有什么区别| 什么花不能浇硫酸亚铁| 叉烧肉是什么肉| 马蹄什么季节上市|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备孕吃什么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射出的精子里有淡红色| 重度肠化是什么意思| 苹果什么时候吃最好| 叙字五行属什么| 头晕目眩挂什么科| 心脏肿大是什么原因| 荨麻疹是什么引起的| 浪琴名匠系列什么档次| 今天有什么新闻| 内能是什么| 大黄是什么药材| 羊水指数和羊水深度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脑白质病变| 立冬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 结核杆菌是什么| 广州白云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太阳穴疼什么原因| 三个山是什么字| 梦见自己穿孝衣有什么征兆|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管用| d3和ad有什么区别| 手链突然断了预示什么| nac是什么意思| 裸官是什么意思| 城五行属什么| 小孩子肚子痛吃什么药| co是什么元素| 什么的小院| 为什么进不去| c肽测定是什么意思| 邮戳是什么意思| 巨是什么结构| 11月份是什么星座的| 便秘吃什么能通便| www指什么| 梦见长牙齿预示着什么| 右下眼皮跳是什么原因| 2001年是什么年| 蛋花样大便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睡觉总是做梦| 寅木是什么木| 足癣用什么药最快好| 刺瘊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心脏什么情况下需要支架| 为什么总是想吐| 咯血是什么意思| 女性膀胱炎是什么症状| 大脚趾头疼是什么原因| 科举制什么时候废除| 做什么生意| 息肉是什么病| replay是什么牌子| 少叙痣是什么意思| cc是什么单位| 梦见吃花生是什么意思| 吃小米粥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颌下淋巴结肿大挂什么科| 胃黏膜受损是什么症状| 被紫外线灯照到有什么后果呀| 白斩鸡是什么意思| 天下乌鸦一般黑是什么生肖| 熟地黄是什么| 护理学是学什么的| 品规是什么意思| 口腔长期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龟头敏感吃什么药| 海螵蛸是什么东西| 哆啦a梦为什么没有耳朵| 食道炎用什么药最好| 脑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雨水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低代表什么意思| 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原因| 总是放屁是什么原因| 1026什么星座| 什么是痔疮早期图片| 什么是隐私| 钛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医学P代表什么| 名创优品是卖什么的| 口腔脱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0.30什么星座| 心肌病是什么病严重吗| 银925是什么意思| 竞争是什么意思| 好久不见是什么意思| 1月3日是什么星座| 心安是什么意思| 视角是什么意思| 什么红酒好喝| 翩跹是什么意思| 减肥什么时候喝牛奶| 甘油三酯低有什么危害| 柠檬水有什么好处| 晕车药有什么副作用| 舌头起泡吃什么药好| 逆天是什么意思| 芒果不能跟什么一起吃| 金字旁乐读什么| 蛇七寸是什么部位| 1985是什么年| 中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河| 医保乙类是什么意思| 大脑精神紊乱什么病| 胃疼吃什么止痛药| 大智若愚什么意思| 外科主要看什么病| 做梦梦见地震是什么意思| 铁蛋白低是什么原因| 脚脱皮是什么原因| mt是什么| 蜜蜂糖冲开水有什么好处| 叉烧炒什么菜好吃| 什么是肥皂剧| 梦到女朋友出轨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辰出生的人命好| 什么叫意象| 曲高和寡什么意思| 伸筋草主治什么病| 血小板下降是什么原因| 跑步后头晕是什么原因| 全身酸痛失眠什么原因| 谷草谷丙比值偏高说明什么| 预防脑出血吃什么药| 脑硬化是什么病严重吗| 74年属什么| 女大十八变是什么意思| 牙龈紫黑是什么原因|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 梦见自己洗衣服是什么意思| 尿路感染需要做什么检查| 孕妇便秘吃什么药| 丙肝是什么病| sds是什么| 蛇的五行属什么| 便秘用什么药效果好| 为什么女人阴唇会变大| 蜂蜜加白醋有什么功效| 满清是什么民族| 体内湿气重吃什么药| 祭司是干什么的| 蟑螂怕什么| 四川代表什么生肖| 什么是活珠子| 教唆是什么意思| 斯里兰卡属于什么国家| 什么是网恋| 肠梗阻挂什么科| 自由意志是什么意思| 秋天有什么景物| 公务员做什么工作| 气场是什么意思| 网调是什么意思| 医学生规培是什么意思| 百依百顺是什么生肖|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 干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 二十七岁属什么生肖| 护照是什么意思| 酸辣粉的粉是什么粉| 什么日什么秋| 肌酸是什么东西| 脑梗长期吃什么药好| 卵黄囊回声是什么意思| 榴莲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h什么意思| 吃中药不能吃什么东西| 欧诗漫是个什么档次|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什么意思| 梦见吃桃子是什么预兆| 喆是什么意思| 皮炎是什么| 熟地有什么功效| 裙带菜是什么| 厥阴病是什么意思| 二月十九是什么星座| 什么人不适合吃榴莲| 适当是什么意思| 1988年是什么命| 静脉注射是什么意思| 农历8月是什么星座| 麦五行属什么| 膝盖跪着疼是什么原因| 女人代谢慢吃什么效果最快| 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老鸭汤炖什么好吃| 舌根放血有什么好处| 治疗心率过快用什么药效果好| 嘴唇紫色是什么原因| 鸡拉白色稀粪吃什么药| 紫色是什么颜色| 三伏天喝什么汤| 什么叫密度| ecpm是什么意思| 孩子发烧肚子疼是什么原因| 泡脚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NPY什么意思| 父亲节送爸爸什么| 黄金芽是什么茶| kids是什么品牌| 什么是屈光不正| 百度

语言

???
首页 >

抓好文化扶贫 共建全面小康

发布日期:2025-08-03 07:17:58 | 来源:新华网
百度 在一二线楼市调控高压背景下,三四线城市成为2017年楼市的主力军。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5-08-03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财政部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适时优化宏观调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12亿元,为预算的98.1%,比2023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174972.01亿元,下降3.4%,主要是受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税种收入下降较多;非税收入44730.11亿元,增长25.4%,主要是一次性安排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以及地方依法依规加大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5410.5亿元,收入总量为245112.62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25亿元,完成预算的99.7%,增长3.6%。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0.37亿元,支出总量为285712.62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406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35.71亿元,为预算的98.1%,增长0.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482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上年结转资金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8817.71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17.34亿元,完成预算的98%,与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本级支出40720.18亿元,完成预算的98.1%,增长6.5%;对地方转移支付100397.16亿元,完成预算的98.4%,下降2.4%,主要是部分据实安排支出低于预算。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0.37亿元,支出总量为142217.7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收入项目具体情况是:国内增值税33222.5亿元,为预算的92.1%,下降3.9%,主要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低于预期。国内消费税16532.15亿元,为预算的95.9%,增长2.6%。企业所得税26435.88亿元,为预算的96.3%,增长0.1%。个人所得税8713.17亿元,为预算的92.5%,下降1.7%,主要是财产转让所得相关个人所得税收入下降。证券交易印花税1275.88亿元,为预算的111.9%,下降29.1%,主要是2023年年中出台的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在2024年全年实施,造成部分减收。关税2443.01亿元,为预算的90.8%,下降5.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9177.46亿元,为预算的94.6%,下降1.6%,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和一般贸易进口下降。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720.18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3%,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外交支出595.1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国防支出16652.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2262.56亿元,完成预算的99.4%。教育支出1660.7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科学技术支出3619.09亿元,完成预算的97.6%。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240.38亿元,完成预算的88.2%,主要是相关中央预算内投资减少。债务付息支出7573.15亿元,完成预算的97.4%。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具体情况是:一般性转移支付87222.88亿元,完成预算的97.7%,主要是应急救灾等支出根据政策据实安排。专项转移支付8174.28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主要是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由中央本级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一次性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5000亿元,完成预算的100%。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结余1100.37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未安排使用,转入当年支出结余),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29.8亿元后,2024年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739.22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663.57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9266.41亿元,增长1.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397.16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7028.5亿元,收入总量为236692.0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92.07亿元,增长3.2%,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7%。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090.4亿元,为预算的87.7%,下降12.2%,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加上2023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9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1482.27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477.82亿元,完成预算的84.4%,增长0.2%。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734.67亿元,为预算的105.8%,增长7.2%。加上2023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5126.54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561.77亿元,完成预算的98%,其中,本级支出4679.18亿元(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支出1247.0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9882.59亿元(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支出8752.9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150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大于支414.77亿元,其中,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84.97亿元,按规定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8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355.73亿元,下降13.5%。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882.59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9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6238.3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798.64亿元,增长0.4%。

(三)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根据国有企业上年实现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收取,同时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安排相关支出。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82.88亿元,为预算的114.5%,增长0.6%。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128.86亿元,完成预算的95.3%,下降6.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2.05亿元,为预算的94.1%,下降0.5%。加上2023年结转收入107.35亿元,收入总量为2359.4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55.2亿元,完成预算的88.9%,增长4%,其中,本级支出1515.0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0.17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75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54.2亿元。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530.83亿元,增长1.2%。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0.17亿元,收入总量为4571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13.83亿元,下降14.9%,主要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支出减少。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2957.17亿元。

(四)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8944.7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5.2%。其中,保险费收入87092.12亿元,增长4.4%;财政补贴收入26861.3亿元,增长10.7%,主要是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补助增加。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6061.28亿元,完成预算的99.3%,增长7%。当年收支结余12883.4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43372.3亿元。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39.37亿元,为预算的109.2%;支出461.92亿元,完成预算的94.9%。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地方上缴2531.82亿元,中央拨付2532.64亿元(缴拨差额0.82亿元,主要是上年度全国统筹调剂资金的利息)。考虑上述缴拨差额0.82亿元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收大于支76.6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6.34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8405.33亿元,支出105599.36亿元。考虑上述缴拨差额0.82亿元后,当年收支结余12806.7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43255.96亿元。

202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增加60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调整为527874.3亿元。2024年年末,国债余额345723.62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债限额352008.35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370.55亿元(含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67012.7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08357.78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内。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5年全国预算(草案)》。

(五)2024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4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及审查意见要求,充分听取代表委员关于改进预算管理、做好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及时出台实施财政增量政策和化债举措,谋划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监督,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效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保持较大财政支出规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顺利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其中,7000亿元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3000亿元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特别是加大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补贴力度,明确资金使用负面清单,让“真金白银”直达消费者。初步统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分别超过680万辆、6200万台,带动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用好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对全部1.5万余个项目实施全面监管。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强“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支持项目超过4万个,用作项目资本金超过3500亿元。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三季度及时研究出台财政增量政策,供需两侧发力,加快实施进度。研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税收政策,推进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工作。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上调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调减贷款利率,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国庆节前向11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同时,建立完善财政预期管理工作机制,主动对外发声,强信心、稳预期。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科技强国建设,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基础研究支出大幅增长。加强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产业、人才、薪酬等政策统筹,强化政策集成,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支持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制度,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鼓励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运用。发布支持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兼并重组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促进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创新能力。在2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进以“智改数转网联”为重点的新技改。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首批支持1000多家重点领域“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统筹资金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中央补助水平大幅提高至2000元/亩以上。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农业保险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帮扶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带动脱贫农户通过产业和就业增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地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400亿元。竞争性选拔15个城市,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增支持12个城市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在8个省份示范区域启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落实国家区域战略,出台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若干财税政策,制定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开发开放平台发展的税收政策,扩大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商品范围。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完善“三保”制度机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超过10万亿元,压实地方各级政府责任,推动各地下沉财力,强化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政策,整合优化扩岗补助和吸纳就业补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加快发展。将小学、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分别由年生均1000元、1250元提高到1250元、1500元,加大农村校舍维修改造补助力度,加强对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的管理监督。配合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研究出台配套措施。按照3%的总体水平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转移支付约1.1万亿元。推动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70元。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增在20个城市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15个城市组织开展第二批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引导地方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统筹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823万人。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助力国家队在巴黎奥运会再创佳绩。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动新建7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并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及时启动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支持受灾地区应急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救助。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渠道统筹化债资源,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仍按原合同约定履行偿还责任、安排4000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连续5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等化债支持政策基础上,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化债支持力度,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总额一次报批、分配一次到位、分年安排实施,履行法定程序后次日即向各地下达置换额度。在政策协同发力下,2028年年底前地方需化解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累计可节约利息支出约6000亿元。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会议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推动置换政策加快落实。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基本置换完毕。明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融资平台数量进一步下降。协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严格审核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方案,配合处置一批高风险金融机构,研究制定动用公共资源支持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条件、标准和程序。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制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预算、税制、财政体制等改革。研究起草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等改革文件,出台预算调剂管理暂行办法。在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加强项目梳理、评审、优化,推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并安排资金400亿元,资金分配体现向收入大省、收入增速较快省份倾斜的导向。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优化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增值税法正式公布,关税法正式施行。推动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开展国债买卖,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组织开展改革实效评估,实施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改革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硬化预算约束,健全中央部门过紧日子评估机制,加强对地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提高预算安排科学性和资金使用有效性。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和财政运行监测,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及时预警、妥善处置。出台实施政府采购领域三年行动方案,对6000多家代理机构、3万多个政府采购项目进行检查,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发布财政总会计核算规范,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深入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查处一批突出问题,推动整改问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继续对注册会计师、代理记账行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完成会计法修改,制定注册会计师行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等制度。落实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印发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完成年度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组织部分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地方财政部门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

总的看,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有力,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大加强审查监督、全国政协加强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税收收入下滑,土地出让收入继续回落,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投向和结构还有优化空间,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带动作用需要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一些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不够精细,资金资产资源的统筹力度和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机制有待建立健全,防范新增隐性债务、化债不实、挪用专项债券资金等任务依然很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屡禁不止,财会监督力度仍需持续加大。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二、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等重要关系,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前行。

(一)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025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从财政收入看,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支撑,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国内需求不足,价格水平对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持续产生影响;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放缓,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贸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资产资源的盘活空间收窄等。从财政支出看,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扩投资、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等领域需要强化保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粮食储备、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等继续增加,财政腾挪空间有限。综合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2025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必须把困难挑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扩大国内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科学管理,防范化解风险,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用力,主要是做好年度间的政策衔接,既让已出台的政策发挥最大效能,又及时出台新的有力度的政策,前后贯通、接续发力。更加给力,主要是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政策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各方面更有获得感。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统筹考虑财政收入形势和支出需要,今年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6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486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0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明显增加,达到297005亿元。在加大支出规模的同时,加快各项资金下达拨付,尽快形成实际支出。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000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向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倾斜。优化专项债券管理机制,完善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提高专项债券规模与地方财力、项目收益平衡能力的匹配度,对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建立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的项目申报审核机制,规范和加强对专项债券形成资产的管理,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效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0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350亿元,比上年增加350亿元,做好投资计划实施与预算安排的衔接。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稳就业的支持,促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和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围绕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对提振消费的支持,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改善消费条件。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增强政策协同性。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按照一揽子化债政策安排,推动地方落实隐性债务置换政策,继续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一定规模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支持地方化债。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合理确定收购价格,防范道德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新增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稳健经营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考虑地方财政实际情况,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15亿元,剔除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至2024年资金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4%,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分别安排27340亿元、4795亿元,加强地方财力保障,支持地方做好“三保”工作。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激励地方主动发展经济、做大收入“蛋糕”。同时,依法严格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强化系统思维,各项工作能早则早、靠前实施。一是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持续培育财源、税源,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二是坚持精打细算、保障重点。以更严的要求和更可操作的举措,把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三是坚持管理挖潜、花钱问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坚持民生支出、建设支出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树牢绩效理念,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四是坚持防范风险、严肃纪律。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有效应对可能冲击财政平稳运行的风险,以严明的财经纪律强化震慑、保障落实。五是坚持前瞻谋划、引导预期。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协同推进财政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注重倾听市场声音,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

(三)2025年主要财政政策

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综合运用相关财税政策工具,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更好惠民生促消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撬动更多大宗消费。支持扩大健康、养老、托幼等服务消费,促进数字、智能、文旅、体育等消费新热点加快发展。新增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餐饮住宿、家政等相关领域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支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提高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质量。合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加快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通过信息化系统等实时跟踪,实现项目分配、资金下达、使用进度等全流程监控,避免资金闲置、挪用、浪费。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出台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着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制定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做好财税制度设计,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支持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提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优化产业投资类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用好税收、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增量,缓解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同,推进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增长5%。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支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和办学条件改善。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809.45亿元、增长11.5%。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经费保障。完善国家实验室经费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科研院所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任务与经费的统筹,健全审核把关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与各类创新主体使命定位相适应的分类支持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突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央地协同,支持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支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积极支持援企稳岗,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组织开展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支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突出需求导向做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配合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实施工作,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运行,研究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支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进一步支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效发挥战略储备基金作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投入机制,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政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促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支持发展冰雪运动。强化国家队经费保障,支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支持,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研究制定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540.53亿元。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支持力度不减,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70亿元,优先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研究过渡期后财政帮扶政策。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领域资金投放,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深入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政策,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统筹用好相关领域资金,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建设,提升区域防洪能力。继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支持政策,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保护乡村特色风貌。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强地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引导常住地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地下管线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等,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支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转移支付、政府债券、税收等政策工具,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加强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对地方补助资金,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加快发展,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继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支持地方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财政资源环境政策体系。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稳步有序建立大江大河干流补偿机制,指导地方把横向生态补偿做实做深。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制度,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制定绿色主权债券框架,适时推动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205亿元、增长7.5%。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别安排340亿元、267亿元、44亿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示范等重大项目,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奖补政策。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健全绿色产品采购标准规范,拓展采购范围和规模,引导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支持国防、外交和政法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强化财力和政策保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促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支持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等工作,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对外财经交流合作,支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走深走实,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政法机关履职经费保障,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支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60亿元,比2024年执行数下降3.5%(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2.1%)。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收入总量为98860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460亿元,增长4.5%。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48600亿元,比2024年增加152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

2025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预备费反映。

(1)中央本级支出43545亿元,增长6.9%,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零增长。坚持有保有压,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国防武警支出、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外交支出645.06亿元,增长8.4%;国防支出17846.65亿元,增长7.2%;公共安全支出2428.28亿元,增长7.3%;教育支出1744.43亿元,增长5%;科学技术支出3981.19亿元,增长10%;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316.6亿元,增长6.1%;债务付息支出8345.5亿元,增长10.2%。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15亿元,剔除通过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2024年资金安排的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等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4%。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4年持平。执行中根据实际用途分别计入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22890亿元,增长3%。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341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8655亿元,收入总量为2449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2960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赤字8000亿元,比2024年增加8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850亿元,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181460亿元,增长3.7%;非税收入38390亿元,下降14.2%,主要是一次性收入减少。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0555亿元,收入总量为240405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005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4.4%。赤字56600亿元,比2024年增加16000亿元。

(五)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083.78亿元,增长7.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84.9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3000亿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收入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23468.75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468.75亿元,其中,本级支出10787.7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2681.03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415.31亿元,增长0.1%。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2681.0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4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4096.3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4096.34亿元,增长17.9%。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499.09亿元,增长0.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84.9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3000亿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收入5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4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4884.06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4884.06亿元,增长23.1%。

(六)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0.29亿元,下降0.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54.2亿元,收入总量为2304.49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04.49亿元,下降9.7%。其中,本级支出1370.6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3.8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亿元。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077.75亿元,下降10%,主要是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33.86亿元,收入总量为4111.61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52.45亿元,下降10%。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2659.16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328.04亿元,下降6.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54.2亿元,收入总量为6382.24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823.08亿元,下降9.8%。调入一般公共预算3559.16亿元。

(七)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55.17亿元,下降8.7%,主要是综合考虑基金滚存结余等情况,2025年对基金的财政补贴相应减少;支出385.05亿元,增长5.2%。考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因素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本年收支缺口29.8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8.5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4115.67亿元,增长4.7%;支出112990.72亿元,增长6.9%。考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因素后,本年收支结余11125.6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54438.87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考虑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因素后,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4471.54亿元,增长4.6%,其中,保险费收入90492.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9123.98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3375.77亿元,增长6.9%。本年收支结余11095.7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54468.07亿元。

2025年,国债限额41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806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99185.08亿元。

预算具体安排及相关说明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5年全国预算(草案)》。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尚在汇总中,本报告中地方收入预计数和支出安排数均为中央财政代编数。

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预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一年度结转的支出;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根据上述规定,结合中央部门和地方实际支出需要,中央财政安排了部分本级支出及对地方转移支付。2025年1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97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711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886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5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

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党政机关把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和常态,勤俭办一切事业,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政府各项开支要精打细算,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及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办公经费等支出,严格限制楼堂馆所新建、修缮和装修,加强对政府采购、新增资产配置的管理,推动精简规范节庆、展会、论坛等活动。强化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高质量开展绩效评价,加大评价结果运用力度,对低效无效项目予以取消或压缩,形成评价、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全国调剂共享平台作用,严控新增资产配置,盘活用好存量资产。健全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加大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堵塞管理漏洞,不断完善制度机制。

(二)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组织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围绕重大财税改革任务和财政管理重点工作,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探索财政科学管理的新路子。在管理的系统化上下功夫,从财政支出源头着手,把财政管理从源头贯通到末端、从财政部门扩展到所有预算部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在管理的精细化上下功夫,对业务全流程各环节进行优化,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手段,严格把控工作细节,切实改变部分领域粗放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标准化上下功夫,动态完善项目支出、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各方面标准,做到有规可依、标准清晰、约束有力。在管理的法治化上下功夫,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财政法律规范体系,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研究制定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深入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支出标准约束作用。完善重大政策评估机制,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健全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围绕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深化地方附加税改革研究,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稳步推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

(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始终把“三保”摆在财政工作优先位置,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健全县级为主、市级帮扶(兜底)、省级兜底的责任体系。研究制定“三保”清单,合理确定“三保”范围标准,确保既符合当前实际,又长期可持续。足额安排“三保”支出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管控和库款调度,优先保障“三保”支出,特别是发放到个人的保基本民生和保工资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付资金,严格控制新增暂付性款项。动态监测地方财政运行,强化风险预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及时防范化解“三保”风险。

(五)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指导地方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做好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好置换债务优先序和各年度置换安排,加强再融资债券投向管理、过程管理,严防政策执行走偏和道德风险。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强化政府支出事项和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防止前清后欠。将隐性债务置换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结合起来,加快剥离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推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和平台市场化转型。严禁通过各类企事业单位新增隐性债务,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事业单位异化为融资平台,不得以各种名义新设融资平台。健全地方债务监测体系和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

(六)加大财会监督力度

围绕“加强、聚焦、优化”,依法依规开展财会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首要任务,聚焦财经领域多发、高发、易发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强化对财税政策执行和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加大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力度,进一步维护财经纪律和市场经济秩序。贯彻实施新修改的会计法,加快修改注册会计师法,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统筹推进财会监督领域法治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优化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

财政部门将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指导,配合做好预算法、消费税法、政府采购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立法修法,以及对政府预算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政府债务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等工作,认真研究并及时报告有关决议和审查意见落实情况,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深化与人大代表日常沟通交流,强化服务代表工作数字化赋能,不断提高财政工作水平,让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各位代表: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实干精神,奋发有为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峻凌】
为什么不建议做融合手术 作壁上观什么意思 IC什么意思 足银999是什么意思 cm代表什么单位
佛龛是什么意思 otc药物是什么意思 黄瓜为什么是苦的 头皮屑多是什么原因 细思极恐是什么意思
苋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9月16号是什么星座 透明的什么 尿隐血是什么问题 韦编三绝什么意思
什么时间泡脚最好 芈月传芈姝结局是什么 荨麻疹吃什么药好 手抖心慌是什么原因 狗属于什么类动物
笑字五行属什么hcv9jop4ns3r.cn 心动过速是什么原因hcv9jop0ns8r.cn 什么是外阴huizhijixie.com 月经不干净是什么原因kuyehao.com 四月十六是什么星座hcv9jop8ns0r.cn
咽喉老有痰是什么原因inbungee.com 鸭蛋炒什么好吃hcv7jop9ns4r.cn 道理是什么意思hcv8jop8ns4r.cn 摆拍是什么意思hcv8jop7ns4r.cn 牛大力是什么hcv8jop2ns6r.cn
姜汁洗头发有什么好处hcv8jop3ns6r.cn 哈尔滨有什么好吃的hcv8jop7ns9r.cn 排卵期出血吃什么药hcv9jop2ns9r.cn 阳气不足吃什么药hcv8jop7ns8r.cn 做腹腔镜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cl108k.com
手脚发麻挂什么科hcv9jop4ns9r.cn 吃洋葱对身体有什么好处hcv9jop6ns9r.cn 常吃海带有什么好处hcv8jop7ns1r.cn 取环需要做什么检查hcv9jop5ns9r.cn 殊胜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6r.cn
百度